图书介绍

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
  • 杨赛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3882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音乐美学-美学范畴-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从西方到中国3

一、西方音乐美学的发展3

二、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4

第二节 从史论到范畴6

一、中国音乐史论6

二、从史论到范畴8

第三节 范畴与理论体系9

一、儒家音乐美学范畴10

二、墨家音乐美学范畴11

三、道家音乐美学范畴12

四、音乐美学的争论12

五、理论体系的构建13

第四节 史料与理论13

一、史料汇编13

二、专书整理14

第五节 中国音乐美学的课题15

一、中国音乐美学的发轫15

二、中国礼乐理论与实践15

三、中国乐论与中国音乐15

四、中国音乐美学的转型15

五、中外音乐美学的对话16

第二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音乐美学20

第一节 走向独立的音乐美学20

一、作为哲学和普通美学分支21

二、作为音乐学分支24

三、作为音乐学与美学交叉学科25

四、走向独立26

第二节 临响的音乐美学32

一、被视为实践学科33

二、被视为理论学科33

三、被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36

四、被视为实证学科37

五、临响的音乐美学40

第三节 音乐美学的边界48

一、绝对的音乐美学49

二、相对的音乐美学51

三、音乐美学的中心与边界55

第四节 音乐美学的未来56

一、关注国外音乐美学研究成果57

二、考察中国音乐美学与音响史实58

第三章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64

第一节 研究意义64

一、凸显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特征65

二、总结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规律65

三、实现中西音乐美学对话66

四、推动中国文化研究深入发展66

第二节 发展史67

一、先秦发轫期68

二、两汉成型期68

三、魏晋南北朝整合期69

四、隋唐至清发展期69

五、近现代中西融合期69

第三节 理论结构70

一、感觉与感知(声)71

二、序化与象征(音)71

三、礼乐制度(乐yuè)71

四、价值认同(乐lè)71

五、和72

第四节 特点74

一、元范畴地位重要74

二、次范畴缺乏独立性74

三、音乐社会功能范畴发达74

四、音响结构范畴发展缓慢75

五、与其他范畴重叠75

六、对音乐创作产生影响75

第五节 研究资料76

一、乐谱76

二、乐志77

三、乐论78

第六节 研究方法78

一、作品分析法78

二、历史考证法79

三、学说参证法80

四、纵横比较法80

第四章 诗、乐、礼86

第一节 诗是礼与乐的基础86

一、诗和志是礼乐的基础86

二、《诗经》是周礼乐的基础88

第二节 乐的渊源、性质与功能90

一、乐的渊源90

二、乐的特性91

三、乐的功能92

第三节 礼的渊源、性质与功能93

一、礼的渊源93

二、礼的特性96

三、礼的功能97

第四节 礼乐关系发展100

一、以礼合乐阶段100

二、以乐合礼阶段101

三、礼乐融合阶段102

第五章 乐由中出107

第一节 中107

一、中的溯源107

二、周对中的继承109

三、孔子对中的提倡111

四、后代对中的发扬112

五、中的本义112

第二节 中和113

一、早期的乐教113

二、儒家的中和之道114

第三节 中声116

一、中声、和声、适音116

二、音乐与社会117

第四节 五声118

一、曾参的五声理论118

二、五声音义119

三、五声与五脏、五行120

四、五声与八音122

五、五声与伦常123

第六章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128

第一节 乐本情性128

一、制乐要从情性出发128

二、情性本恶129

三、化性起伪130

第二节 移风易俗131

一、风的形成131

二、俗的形成134

三、风俗与社会治理135

第三节 莫善于乐136

一、礼乐刑政与社会治理136

二、乐是最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137

第七章 礼崩乐坏145

第一节 周公与礼乐145

一、吸收前代礼乐成果145

二、吸收地方音乐146

三、吸收俗乐146

四、吸收夷乐147

五、周礼乐的衰落148

第二节 礼崩148

一、异族挑衅148

二、诸侯国叛乱与失序149

三、周属各诸侯国的二级、三级政权也陷入失控状态149

四、价值体系混乱150

五、礼乐典籍大量遗失150

第三节 乐坏151

一、乐的遗失151

二、乐吸收能力锐减153

三、乐的渎用154

四、制乐停滞154

五、乐资源流散155

六、乐的僭用156

七、地方音乐兴盛157

第八章 老子“大音希声”论165

第一节 关于“大音希声”的讨论165

一、“大音希声”的争论165

二、研究“大音希声”的方法166

第二节 “大音希声”与道168

一、“大音希声”的语境168

二、“大音希声”的演绎171

第三节 五音使人耳聋173

一、大音与五音173

二、五音与道175

第四节 “大音希声”与音乐177

一、“大音”指钟鼓之音177

二、“希声”指疏击179

三、“大音希声”与音乐美学180

第五节 “大音希声”与其他180

一、以“大音”论礼乐180

二、以“大音希声”论道181

三、以“大音希声”论佛法182

四、以“大音希声”论技艺183

五、以“大音希声”论人品184

第九章 孔子“放郑声”论189

第一节 郑国189

一、旧郑与新郑189

二、新郑周民190

三、新郑虢民190

四、新郑郐民190

第二节 郑诗192

一、郑声非郑诗192

二、郑诗非淫诗193

第三节 箜篌194

一、郑声非箜篌194

二、晋平公非空国之侯195

第四节 淫196

一、以过为淫196

二、以哀为淫197

三、以不合礼为淫199

第五节 放郑声201

一、对子放郑声的三个推测201

二、孔子放郑声的两个动因205

第六节 孔子正名论206

一、正名与卫国乱政207

二、正名与鲁国乱政207

三、从正名看乐教式微208

第十章 墨子“非乐”论213

第一节 “非乐”的实质213

一、关于“非乐”的争论213

二、“非乐”的实质是反对儒家礼乐215

第二节 “非乐”的根源216

一、儒家的非乐一派216

二、夷族的非乐一派217

三、社会中下层非乐一派218

第三节 乐不中圣王之事220

一、非圣王之事220

二、圣王之事222

第四节 乐不中万民之利226

一、乐不能解决“三患”226

二、亏夺民衣食之财228

三、废治228

四、乐人待遇过高229

五、废事229

六、天鬼弗式230

第十一章 荀子“乐者,乐也”论235

第一节 乐以为乐也235

一、墨子误读“乐以为乐也”235

二、儒家“乐以为乐也”本意236

第二节 乐者,乐也236

一、乐与情237

二、乐与民237

第三节 致乐以治心239

第四节 化性起伪249

第十二章 庄子“天乐”论255

第一节 对老子乐论的发展255

一、从“大音希声”到“无乐之乐”255

二、从“五音使人耳聋”到“皆性之害”255

三、从“阴阳之和”到“天乐”、“人乐”257

第二节 “宾礼乐”——对儒家礼乐的批判257

一、礼乐非自古就有258

二、礼乐与性情相离258

三、礼乐与常然相失262

四、“坐忘”——对儒家礼乐的批判262

第三节 非“非乐”——对墨家的批判263

一、庄子对墨子的借鉴263

二、庄子对墨子的批判264

第四节 心斋266

一、听之以耳267

二、听之以心267

三、听之以气269

第五节 至乐271

一、乐于道273

二、乐其志273

三、物化274

第六节 天乐277

一、天乐是质朴的277

二、天乐高于人乐277

第七节 庄子音乐寓言280

一、鲁侯以乐养鸟280

二、北门成向黄帝问乐281

第十三章 孟子“与民同乐”论287

第一节 当务之急287

一、朱熹对孟子的推重287

二、朱熹对雅乐的提倡287

第二节 今之乐犹古之乐288

一、今乐之好290

二、古乐的传承296

三、西方类似争论298

四、孟子之时务299

第三节 与民同乐300

一、关注民301

二、重视民生302

三、乐与仁义303

第十四章 嵇康“声无哀乐”论307

第一节 秦客的儒家立场307

一、情感与音乐的发生307

二、情感与音乐的接受308

三、陈诗观风308

四、嵇康与儒学309

第二节 东野主人的道家论辩311

一、以音响史实立论311

二、以圣人之言立论313

第三节 越名教而任自然319

一、嵇康与琴319

二、嵇康与啸322

第十五章 青主“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论327

第一节 最初的音乐当推源于上界327

一、神学的影响328

二、用音乐改良国民性331

第二节 上界与内界334

一、“上界”即“灵界”与“内界”334

二、音乐是上界的语言336

三、“内界”与“外界”是自然与艺术的分野338

第三节 中国音乐美学的现代转型341

一、西风东渐341

二、黄自与青主342

结语344

主要参考文献350

后记3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