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投资项目资源开发利用及分析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投资项目资源开发利用及分析评价](https://www.shukui.net/cover/11/30204397.jpg)
- 李开孟,张小利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ISBN:978751230226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投资-项目管理-资源开发;投资-项目管理-资源利用;投资-项目管理-评价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投资项目资源开发利用及分析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1章 资源及其分类1
1.1 资源的概念1
1.1.1 资源的一般概念1
1.1.2 自然资源的概念2
1.2 资源的本质及特征4
1.2.1 资源的本质4
1.2.2 资源的主要特征5
1.3 资源的分类7
1.3.1 资源分类的方法7
1.3.2 自然资源的分类7
第2章 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13
2.1 资源形成和分布的地理规律13
2.1.1 资源地理观13
2.1.2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13
2.1.3 人地关系与自然资源14
2.1.4 时空尺度与资源地理14
2.1.5 地域差异与资源短缺问题15
2.2 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16
2.2.1 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16
2.2.2 地表生态资源的分布规律19
2.2.3 资源分布的一般规律与统计规律20
2.3 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配置21
2.3.1 资源的时间配置21
2.3.2 资源的空间区域配置25
第3章 资源评价28
3.1 资源评价方法分类28
3.1.1 根据评价对象分类28
3.1.2 根据评价侧重点分类29
3.1.3 根据特定评价目的分类29
3.1.4 资源评价分类实例30
3.2 国土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内容31
3.2.1 评价目的31
3.2.2 评价内容32
3.3 国土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35
3.3.1 国土资源评价的原则35
3.3.2 国土资源质量评价的方法37
第4章 传统资源史观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40
4.1 传统资源史观的历史演变40
4.1.1 古代朴素资源史观40
4.1.2 近代资源无限史观42
4.1.3 现代人本位资源史观46
4.2 当代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48
4.2.1 生态环境及其与资源的关系48
4.2.2 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50
4.2.3 资源持续利用与资源承载力52
4.2.4 环境吸收能力与环境容量53
4.2.5 可持续发展观54
4.2.6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56
第5章 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可持续利用59
5.1 科学发展观59
5.1.1 发展观演变的历史轨迹59
5.1.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60
5.1.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61
5.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63
5.2.1 建设节约型社会与资源利用63
5.2.2 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65
第6章 资源定价与资源价值核算68
6.1 资源定价的经济学原理68
6.1.1 资源最优利用定价理论68
6.1.2 共享资源与外部效果理论69
6.1.3 科斯定理与资源产权制度理论70
6.2 资源的价值与价格71
6.2.1 资源的价值及其构成71
6.2.2 资源的价格72
6.3 资源价值核算74
6.3.1 资源核算概述74
6.3.2 自然资源核算中定价方法的选用76
6.3.3 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78
第7章 资源管理模式与法律制度82
7.1 资源管理概述82
7.1.1 资源管理目标82
7.1.2 资源管理原则82
7.2 资源管理模式83
7.2.1 资源管理体制与职能模式83
7.2.2 中国的资源管理体制与职能85
7.2.3 自然资源管理的一般性政策措施87
7.3 资源管理法律制度88
7.3.1 资源产权制度88
7.3.2 资源勘查与调查制度89
7.3.3 资源登记制度90
7.3.4 资源许可制度91
7.3.5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91
7.3.6 资源保护制度92
7.4 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与管理93
7.4.1 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93
7.4.2 我国资源立法现状及问题94
7.4.3 完善我国的资源管理立法体系95
第8章 资源安全97
8.1 资源安全的概念、含义与分类97
8.1.1 资源安全的定义与内涵97
8.1.2 资源安全类型划分98
8.2 资源安全研究的国内外动态99
8.2.1 国外资源安全研究的内容与特点99
8.2.2 我国资源安全研究的内容与特点100
8.3 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评估指标101
8.3.1 影响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101
8.3.2 资源安全评估指标102
8.4 我国资源安全特征与国家资源安全战略104
8.4.1 我国资源安全的主要特征104
8.4.2 不同类型国家的资源安全战略策略取向105
8.4.3 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本战略106
第9章 水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111
9.1 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利用评价111
9.1.1 水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111
9.1.2 水资源的特性111
9.1.3 水资源分类112
9.1.4 水资源分布状况112
9.2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113
9.2.1 水资源数量评价113
9.2.2 区域水资源总量评价114
9.2.3 面临的挑战115
9.3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思路和格局118
9.3.1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目标118
9.3.2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思路和原则119
9.3.3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与任务120
9.3.4 水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120
9.4 水资源配置的主要模式与管理机制123
9.4.1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123
9.4.2 水资源分配模式124
9.4.3 水资源保护模式125
9.4.4 水资源管理体制128
第10章 土地资源优化利用131
10.1 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资源承载力131
10.1.1 土地、土地资源及其分类131
10.1.2 土地潜力与土地适宜性评价132
10.1.3 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土地资源承载能力132
10.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133
10.2.1 土地资源条件133
10.2.2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34
10.2.3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135
10.2.4 土地资源利用潜力136
10.3 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136
10.3.1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用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36
10.3.2 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用地的中期和远景需求138
10.3.3 各类用地的供需平衡142
10.4 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总体思路和战略措施144
10.4.1 总体思路144
10.4.2 耕地保护战略措施145
10.4.3 土地整理战略措施145
10.4.4 “三个集中”战略措施146
10.4.5 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战略147
10.4.6 土地市场建设战略147
10.4.7 利用国际资源战略措施148
10.5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149
10.5.1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149
10.5.2 完善土地税费体系150
10.5.3 加强土地法制建设,完善土地产权制度151
10.5.4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151
10.5.5 改革土地使用制度152
第11章 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153
11.1 能源概述153
11.1.1 能源的分类及其意义153
11.1.2 能源资源的特征154
11.1.3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154
11.1.4 能源弹性系数155
11.1.5 能源平衡表的建立与应用155
11.1.6 我国能源资源概况156
11.1.7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157
11.2 世界油气资源的基本格局157
11.2.1 世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157
11.2.2 世界石油供需总体平衡,但地区不平衡加剧158
11.2.3 世界石油资源将持续激烈争夺158
11.2.4 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上升158
11.3 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159
11.3.1 石油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59
11.3.2 中国石油供求状况159
11.3.3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160
11.3.4 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原则和对策160
11.4 中国天然气资源供需状况及发展战略163
11.4.1 加快发展天然气的战略意义163
11.4.2 我国天然气需求与产量增长趋势164
11.4.3 我国天然气发展战略与对策164
11.5 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节约与保护165
11.5.1 节约和保护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165
11.5.2 中国节能任务艰巨166
11.5.3 节约和保护油气资源的主要对策167
第12章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169
12.1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和前景169
12.1.1 煤炭资源总量169
12.1.2 煤炭资源的基本特点169
12.1.3 煤炭资源总体开发利用情况170
12.2 中国煤炭资源开发战略170
12.2.1 煤炭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170
12.2.2 煤炭资源开发总体战略171
12.2.3 煤炭资源开发指导思想与战略布局171
12.2.4 煤炭工业结构调整战略171
12.3 煤炭国际贸易发展战略172
12.3.1 国际煤炭贸易172
12.3.2 中国的煤炭出口173
12.3.3 中国煤炭国际贸易的战略取向174
12.4 煤炭资源高效集约化开发174
12.4.1 国外煤炭开发技术及发展趋势174
12.4.2 国内煤炭开发技术发展状况175
12.4.3 国内煤炭开发技术发展方向175
12.5 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176
12.5.1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概况与前景176
12.5.2 煤炭洗选加工177
12.5.3 洁净煤技术178
12.5.4 煤矸石综合利用178
第13章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180
13.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和特征180
13.1.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和共同特征180
13.1.2 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性180
13.2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182
13.2.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战略体系中的总体地位和作用182
13.2.2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发展战略中的地位182
13.2.3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提高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方面的作用182
13.2.4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183
13.3 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183
13.3.1 核能资源开发利用183
13.3.2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184
13.3.3 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185
13.3.4 风能资源开发利用186
13.3.5 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187
13.3.6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187
13.3.7 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188
13.4 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189
13.4.1 核能资源开发利用189
13.4.2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189
13.4.3 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190
13.4.4 风能资源开发利用190
13.4.5 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191
13.4.6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191
13.4.7 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191
13.5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及措施192
13.5.1 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选择192
13.5.2 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196
13.5.3 解决困难与消除障碍的主要对策197
第14章 主要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198
14.1 矿产资源概述198
14.1.1 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及主要分布198
14.1.2 矿产资源储量分级199
14.1.3 主要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200
14.2 我国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01
14.2.1 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情况201
14.2.2 主要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情况202
14.3 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可供性与保障程度203
14.3.1 国内主要金属矿产可供性203
14.3.2 影响可供性和保障程度的主要因素203
14.3.3 国外主要金属矿产对中国的可供性204
14.4 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205
14.4.1 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205
14.4.2 资源开发利用宏观管理206
14.4.3 矿产资源集约化开发利用206
14.4.4 积极开展国际矿业合作207
14.4.5 重要金属矿产资源储备207
第15章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209
15.1 海洋资源概述209
15.1.1 海洋资源的概念与特点209
15.1.2 海洋资源的分类210
15.2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趋势211
15.2.1 海洋生物资源211
15.2.2 海洋矿产资源211
15.2.3 海洋空间资源212
15.3 我国海洋资源需求状况213
15.3.1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海洋资源作为基础213
15.3.2 我国海洋资源的总体评价213
15.3.3 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213
15.4 我国各类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及利用现状214
15.4.1 海域资源214
15.4.2 海岛资源215
15.4.3 滩涂资源215
15.4.4 海洋生物资源216
15.4.5 海洋矿产资源216
15.4.6 港口资源217
15.4.7 滨海旅游资源218
15.4.8 海水资源218
15.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218
15.5.1 我国管辖海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18
15.5.2 世界共有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219
15.5.3 海洋科技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220
15.5.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221
第16章 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223
16.1 沿海滩涂资源的概念、分类与开发利用223
16.1.1 沿海滩涂的概念223
16.1.2 沿海滩涂资源224
16.1.3 海滩涂资源的分类224
16.1.4 国内外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226
16.2 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26
16.2.1 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利用潜力226
16.2.2 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227
16.2.3 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及问题229
16.3 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230
16.3.1 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依据与原则230
16.3.2 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区划231
16.3.3 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231
16.3.4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方式232
第17章 重要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234
17.1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234
17.1.1 生物圈及其意义234
17.1.2 生物资源的概念、属性与特征235
17.1.3 生物生产力236
17.2 生物资源的地位和价值237
17.2.1 生物资源的基础地位238
17.2.2 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238
17.2.3 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238
17.3 我国生物资源的分布状况及主要特征239
17.3.1 动物资源239
17.3.2 植物资源241
17.3.3 微生物资源244
17.4 我国主要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245
17.4.1 主要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概况245
17.4.2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趋势展望247
17.4.3 遗传工程技术在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248
17.4.4 空间技术在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249
17.5 我国生物资源的保护250
17.5.1 生物资源保护现状250
17.5.2 生物资源保护战略250
17.5.3 生物资源保护对策251
第18章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253
18.1 森林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53
18.1.1 森林资源在提供林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253
18.1.2 森林资源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253
18.2 国内外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254
18.2.1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254
18.2.2 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258
18.2.3 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260
18.3 我国木材及其加工产业发展趋势261
18.3.1 国内主要木材及加工品的需求261
18.3.2 国际主要木材及加工品的供给262
18.3.3 国内主要木材及加工品的供需平衡262
18.4 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与对策264
18.4.1 战略目标264
18.4.2 战略重点265
18.4.3 对策266
第19章 涉及自然资源投资项目的分析与评价268
19.1 自然资源与投资项目268
19.1.1 自然资源的分类268
19.1.2 投资项目中的自然资源269
19.2 投资项目评价269
19.2.1 项目管理周期269
19.2.2 项目财务评价270
19.2.3 项目经济评价271
19.2.4 涉及自然资源投资项目的评价273
19.3 自然资源的经济价格274
19.3.1 静态效益最大化274
19.3.2 动态效益最大化274
19.3.3 可再生资源的定价275
19.3.4 可耗竭资源的定价277
参考文献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