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4239539.jpg)
- 熊自权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316372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72页
- 主题词:彝族-概况-凉山彝族自治州-画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黑土地的推卸1
1.有用土地的匮乏1
2.可耕地面积的锐减2
3.有效投入的不足5
4.农业劳动力的猛增7
5.离土不离乡的困难8
二、城市里的召唤10
1.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10
2.国有经济的大量需求13
3.经济特区的迅猛崛起15
4.市政建设的高速发展16
三、发展欲望的驱使18
1.直接物质利益的诱惑18
2.现代文明生活的吸引21
3.多维人生价值的追求23
4.平等自由人格的向往32
四、流动条件的具备34
1.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4
2.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36
3.粮油供给体制的变更37
4.其它各项制度的改革38
五、农民工转移的特点40
1.自主开拓型40
2.连环套式型40
3.地缘优势型40
4.梯次递增型40
7.工种丰富型41
6.方向多元型41
5.能人带动型41
8.脑体结合型42
9.目的多重型42
10.流动周期型42
11.散兵游勇型43
12.来源集中型43
13.关系契约型44
14.性质过渡型44
15.身份双重型44
16.流动交叉型45
六、值得大书的功勋45
1.为我国劳动制度的彻底改革创造了经验45
2.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50
3.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步伐63
4.创造了综合社会效益72
七、必须完善的工作112
1.劳动力市场的健全112
2.服务体系的完备116
3.身份地位的确定120
4.经济报酬的公平122
5.政治待遇的平等125
6.信息传递的准确129
7.中介组织的管理132
8.劳动条件的优化132
9.劳动法规的配套135
10.生活质量的提高138
11.劳动合同的签订141
12.合约关系的履行144
13.日常管理的加强146
八、运输业的惊呼152
1.太脆弱的铁路线152
2.突如其来的重压154
3.防不胜防的事故157
4.令人头痛构治安160
九、社区的忧虑162
1.生活环境的恶化162
2.日常管理的困难164
3.人口增长的失控167
4.犯罪活动的剧增168
十、社会关系的失调170
1.农民工的不满170
2.城里人的抱怨172
3.专家们的评说173
4.问题的缓和175
十一、农业基础的倾斜178
1.大量土地的荒芜178
2.青壮劳力的出走180
3.农业骨干的流失182
4.生产条件的恶化184
十二、工矿的愁结185
1.贵族阶层的产生185
2.内部矛盾的增加189
3.经营成本的提高192
4.冗员队伍的扩大192
十三、农民工的前瞻之喜194
1.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具有必然性194
2.市场规律会继续发挥作用195
3.户籍制度将进一步改革197
4.农业劳动生产率会越来越高199
十四、农民工的后顾之忧200
1.流动就业使风险增大200
2.经商之路未必都平坦205
3.不能长期靠体力取胜206
4.城市承载已经超量209
5.产业“容器”的吸纳有限211
6.限岗会影响民工饭碗214
7.收费将威胁民工就业216
8.再就业也危及民工生计216
9.流动就业使成本提高220
10.“飘悬感”干扰民工外出221
1.田地还得由农民种227
十五、何必都挤独木桥227
2.种田也能赚大钱232
3.就地转化剩余劳动力234
4.适量输出剩余劳动力242
5.大力发展小城镇252
6.努力发展教育事业258
十六、需要研讨的几个问题261
1.农民进城与城市市民就业的结合问题261
2.农民进城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结合问题261
3.农民外部吸纳转移与内部消化转移的结合问题262
4.增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求与控制农业劳动力供给的结合问题262
5.农民离土转移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结合问题263
6.农民转移的利益导向与素质提高的结合问题263
7.农民流动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结合问题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