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社会学 第5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社会学 第5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5046244.jpg)
-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1949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社会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社会学 第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
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3
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基本特点5
一、社会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5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6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8
第三节 社会学的价值与意义10
一、社会学的理论价值10
二、社会学的实践意义12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15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15
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18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20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和形成20
一、社会背景与理论前提20
二、西方社会学的创立与形成22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27
第二节 当代社会学的发展29
一、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29
二、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39
第三节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41
一、社会学在旧中国的产生41
二、社会学在新中国的发展43
第三章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46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46
一、社会的含义46
二、社会有机体48
第二节 社会结构51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51
二、社会结构研究的内容53
三、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53
第三节 自然环境54
一、自然环境的概念54
二、自然环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55
三、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57
四、我国的生态问题及其对策60
第四节 社会人口62
一、人口的概念和内容62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77
三、我国的人口问题82
第四章 社会文化86
第一节 社会文化的构成与特性86
一、文化的概念86
二、文化的特性87
三、文化的构成88
第二节 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90
一、关于文化特性形成的理论90
二、文化的社会功能93
第三节 文化的运行规律94
一、文化的积累与传递94
二、文化的传播与渗透95
三、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96
第四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98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98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100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103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105
第一节 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105
一、人的本质105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06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107
一、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107
二、社会化的过程109
三、影响社会化的因素113
四、社会化与个性的形成116
第三节 社会角色117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117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118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119
第六章 社会群体123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123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123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123
三、基本群体125
第二节 家庭126
一、家庭的概念126
二、家庭的起源与历史演变127
三、家庭的结构与功能128
四、家庭的发展趋势132
第三节 邻里与工作群体133
一、邻里133
二、工作群体135
第四节 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37
一、初级群体的衰落137
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38
第七章 社会组织140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类型140
一、什么是社会组织140
二、社会组织的基本类型142
三、社会组织的功能145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关系147
一、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147
二、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148
三、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151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运行与管理153
一、社会组织运行与管理过程153
二、科层制与社会组织管理154
三、社会组织的冲突与协调157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59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159
一、什么是社会分层159
二、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161
三、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165
第二节 社会阶级166
一、阶级的起源和本质166
二、社会的阶级结构169
三、当代中国阶级结构的演变170
第三节 社会阶层173
一、社会阶层的概念与类型173
二、阶层划分的基本方法174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阶层的变化175
四、中间阶层的成长及其社会意义179
五、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183
第四节 社会流动184
一、社会流动的性质和意义184
二、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186
三、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188
第九章 性别的社会平等190
第一节 性别不平等:一个全球性问题190
一、性别不平等的认识工具与全球趋势190
二、西方发达国家的性别不平等问题193
三、发展中国家的性别不平等问题196
四、当代中国在性别平等问题上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99
第二节 性别不平等的根源209
一、生物学根源210
二、文化根源211
三、经济与制度根源213
第三节 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视角215
一、观察性别不平等的不同视角215
二、走向性别平等的历史路径222
第十章 社区227
第一节 社区概述227
一、社区的概念227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229
三、社区的分类230
四、社区研究的意义232
第二节 农村与城市——社区的两大基本类型233
一、农村社区233
二、城市社区235
三、城乡关系238
第三节 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240
一、社区发展240
二、中国的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243
第四节 城市化249
一、城市化概述249
二、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251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254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254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254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256
三、社会制度的分类258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260
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260
二、社会制度功能的失调261
三、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262
第三节 制度化和制度改革263
一、制度化263
二、制度改革264
第十二章 社会生活方式269
第一节 社会生活方式概述269
一、社会生活方式的概念269
二、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271
三、生活方式的社会制约性及其对社会过程的反作用273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274
一、劳动生活方式275
二、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276
三、精神生活方式278
四、闲暇生活方式280
第三节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活方式281
一、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特征281
二、建立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282
第四节 网络社会的来临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283
一、网络社会的来临283
二、网络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广泛影响286
三、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290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292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292
一、社会变迁的概念292
二、社会变迁的形式293
三、社会变迁的动力295
四、互联网对社会变迁的影响297
第二节 社会发展299
一、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意义299
二、战后世界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301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304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与内容304
二、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307
三、社会现代化的途径309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道路311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315
一、全球化趋势概述315
二、西方社会学家关于全球化的理论317
三、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冲击321
四、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325
第十四章 社会控制328
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构成和功能328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328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件329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330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332
一、社会控制的类型332
二、社会控制的手段333
三、社会舆论336
第三节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338
一、越轨行为概述338
二、犯罪行为的社会控制340
三、聚众行为的社会控制341
第四节 社会问题及其综合治理344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345
二、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346
三、社会问题的分类350
四、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350
第五节 网络社会中的社会控制问题351
一、网络社会问题351
二、网络社会对传统社会控制手段提出的挑战353
三、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的社会控制机制355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359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359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359
二、社会保障的作用361
三、社会保障的管理362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363
一、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363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365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369
一、社会保险370
二、社会福利372
三、社会救济374
四、社会优抚376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发展377
一、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及其特点377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向382
第十六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386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386
一、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386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387
三、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388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390
一、选题阶段391
二、设计阶段392
三、实施阶段392
四、总结阶段393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394
一、观察法394
二、个案法395
三、抽样调查法396
四、问卷法400
第四节 社会学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401
一、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402
二、统计分组404
三、统计分析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