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转型 上海工人文化宫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转型 上海工人文化宫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0008061.jpg)
- 胡霁荣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13766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转型 上海工人文化宫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文化政策研究与文化政治经济学视角1
一、选题由来1
二、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6
1.文化经济学取向的文化政策研究6
2.文化研究取向的政策研究8
3.本书的研究视角:文化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社会学的综合9
三、研究方法11
1.个案研究:工人文化宫11
2.嵌入式个案研究12
3.档案分析15
4.实地调查16
5.采访与深度访谈16
四、研究目的18
五、研究结构19
第一章 工人阶级的政治影响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起源21
一、工人阶级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21
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与工人运动23
三、党的文化政策理论与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形成26
1.党的文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本土化发展26
2.党的文艺意识形态的原则与标准28
3.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与新中国文化格局的确立30
小结33
第二章 崭新的缔造: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工人文化宫35
一、工人文化宫的建立35
1.工会立法及政策文件出台38
2.行政管理结构与制度设计42
3.经济结构与经费资产管理44
4.服务对象与主体46
二、工人文化宫的定位与功能47
1.文化启蒙48
2.提供文化体育休闲服务50
3.组织业余文艺活动与培养工人文艺人才52
4.文化交流与对外展示55
5.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工人文化宫功能的变动56
三、工人文化宫与城市空间生产59
1.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建宫史59
2.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集体记忆65
小结71
第三章 时代的改革:市场经济语境下的工人文化宫73
一、体制基础与政策环境的变化74
1.国家文化政策的市场化导向74
2.工会对工人文化宫的政策导向75
二、工人文化宫的市场化转型77
1.经济结构转型与经费来源的改变77
2.权力结构的变化与企业化自主发展79
三、工人文化宫空间再造与工人主体性更新83
1.被市场化了的工人文化宫84
2.工人文化宫社会认同感的消逝87
3.被遗忘和被取代的工人文化宫89
四、工人文化宫的职能失范及其动因91
1.经济独立与重商主义91
2.权力结构松散与体制资源匮乏93
3.精英主义与形式主义98
4.法律约束力薄弱与社会监管缺乏100
小结103
第四章 主人翁与新主体精神表达:“工人文艺”生产105
一、“工人文艺”生产的文化政策与文化体制保障105
1.“工人文艺”的政策要求与发展106
2.“工人文艺”生产的文化制度保障109
二、“工人文艺”的生产逻辑与文化景观:1958年至1960年上海工人话剧运动111
1.由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动员机制112
2.“工人文艺”的生产机制与方法114
3.作为意识形态审查机制的“工人文艺”119
4.“工人文艺”生产中的矛盾与问题120
三、上海工人文艺经验的主体自述124
小结132
第五章 《于无声处》:工人文化政治的转折与先声134
一、话剧《于无声处》与国家转折135
1.工人自发创作与演出的话剧136
2.对中国文艺界的震动139
3.对社会思想领域的影响140
4.与党的文化治理思想转折的关系141
二、《于无声处》与“工人话剧”发展的关系144
第六章 走向80年代:政策变动中的“工人文艺”蜕变148
一、两种文艺治理观的冲突与阶级话语的终结148
二、由计划到市场过渡时期的“工人话剧”生产154
1.文艺生产机制的通变与守循154
2.文艺意识形态的分歧与裂痕161
小结164
第七章 从中心到边缘:“工人文艺”的市场化转向166
一、新的文艺政策环境166
1.国家文艺政策的新目标167
2.国家文艺资助方式的转变168
3.国家对主流价值观的维护与引导机制169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话剧”生产的边缘化171
1.市文化宫话剧生产的新定位172
2.“工人话剧”生产方式的变革173
3.创作主体的转型与文化精神被颠覆180
小结182
第八章 新的时代提问:工人文化宫如何走向现代?184
一、新的政策要求与工人文化宫发展的新方向184
1.走向“公益性文化事业”:工人文化宫发展的新政策要求185
2.主体价值回归: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新变化与新目标186
二、重新思考工人文化宫:走向以工人为主体的文化共治200
1.工人文化宫应该去向何方?201
2.新型工人文化宫的构建主体是谁?202
第九章 讨论: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的嬗变与创新210
一、研究发现211
1.关于工人文化宫的性质与作用211
2.工人文化宫与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关系213
3.关于工人文化宫文化与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214
二、当代中国文化政策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治理逻辑215
1.象限Ⅰ:党的革命理念217
2.象限Ⅱ:国家文化领导权218
3.象限Ⅲ:市场经济理性221
4.象限Ⅳ:公民权益理性224
三、解读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的发展与转型227
四、走向“文化政策生产”的研究229
附录:“工人剧作家”的个人口述史232
一、宗福先233
二、贾鸿源251
三、曲信先264
参考文献271
后记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