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012574.jpg)
- 陈载舸,陈剑安,殷丽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08620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273页
- 主题词:民族精神-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写在前面1
第一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轨迹5
第一节 古代的中华民族凝聚力5
一、先秦时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5
二、封建社会前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9
三、封建社会后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12
第二节 近代的中华民族凝聚力16
一、甲午前后的中华民族凝聚力16
二、辛亥时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19
三、“五四”时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21
第三节 当代的中华民族凝聚力25
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核体的确立25
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28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华民族凝聚力30
第二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发基础34
第一节 物质文化基础34
一、物质文化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地位34
二、物质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37
三、夯实物质文化基础的意义41
第二节 制度文化基础44
一、制度文化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地位44
二、传统制度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47
三、制度文化创新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50
第三节 精神文化基础53
一、精神文化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地位53
二、精神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56
三、增强精神文化软实力的意义59
第三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发条件63
第一节 民族认同63
一、血缘认同63
二、族类认同67
三、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71
第二节 文化认同74
一、高位文化的取向74
二、多元文化的交融78
三、核心价值的共识81
第三节 国家认同84
一、地理中国的认同84
二、祖宗之国的认同86
三、政治中国的认同89
第四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系统结构92
第一节 结构的基本要素92
一、三股分支力量92
二、三个主体类型96
三、三种观念形态99
第二节 结构的内在关系102
一、相容交叉102
二、相依互动105
三、相形显要108
第三节 结构的总体特点111
一、层次性与整体性111
二、包含性与兼容性114
三、开放性与可塑性117
第五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柱120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和特质120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120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24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127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131
一、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131
二、中华民族精神在民族凝聚力中的地位133
三、中华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的作用136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139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确立与传承139
二、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状况143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创新146
第六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功能149
第一节 整合功能149
一、协调社会关系149
二、增强民族团结152
三、推进国家统一155
第二节 支撑功能158
一、匡扶民族社稷158
二、抗击人祸天灾161
三、应对危机挑战164
第三节 动力功能167
一、推动社会发展167
二、促使民族自立170
三、促进国家富强173
第七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逆向阻力177
第一节 民族离散力的表现177
一、民族分裂主义177
二、民族投降主义181
三、民族虚无主义184
第二节 民族离散力的危害186
一、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186
二、损害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189
三、导致妄自菲薄和崇洋媚外192
第三节 民族离散力产生的根源194
一、经济根源194
二、政治根源196
三、文化根源200
第八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运动规律206
第一节 在义利趋同中聚合206
一、义利趋同的远源206
二、义利趋同的调整210
三、义利趋同的升华213
第二节 在遏制逆流中前行215
一、遏制分裂危机215
二、搏击“一盘散沙”217
三、努力开拓奋进221
第三节 在社会变革中提升224
一、古代社会的凝聚模式224
二、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227
三、当代中国的崭新格局230
第九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途径235
第一节 遏止离散因素235
一、坚持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235
二、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38
三、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40
第二节 促进三个认同244
一、促进文化认同244
二、促进民族认同247
三、促进国家认同248
第三节 强化三种力量252
一、增强吸引力252
二、增强向心力256
三、增强亲和力259
后记264